苹果前脚在春季发布会上,发布新芯片,“芯”动力无穷风光无限,后脚就踢到了神话路上钢板——造车梦恐怕已碎。
前两天,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社交媒体发文称,Apple Car(苹果汽车)项目团队已经解散了一段时间。
若郭明錤的爆料属实,那就意味着苹果无法在宣传已久的2025年限前完成Apple Car的量产。
包括领导汽车机器人技术团队的戴夫·斯科特(Dave Scott)、领导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和监管团队的杰米·韦多(Jaime Waydo),和几年前帮助创建苹果原始汽车团队并在项目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本杰明·里昂(Benjamin Lyon)。
今年1月,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主管Joe Bass离职。此前,他已经在苹果汽车项目上工作了7年时间,算是元老级人物。随着Joe Bass的离开,苹果一年前的汽车管理团队几乎全部离职。
Joe Bass去了哪里呢?答案是Meta。有意思的是,Meta的灵魂人物马克卢科夫斯基(Mark Lucovsky)被谷歌挖走了,风水轮流转。
但苹果在挖掘人才上一直豪掷重金。在启动造车计划之初,苹果就动用了庞大的资金向克莱斯勒、福特、特斯拉等多家车企挖掘高端人才,浩浩荡荡地组建了一支人数规模多达1000名员工的造车团队。
2014年,特斯拉在最黑暗的日子请求苹果CEO库克以60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购,但是后者拒绝会面。随后,苹果秘密推出造车计划——泰坦计划。但在不久后,泰坦计划从造整车改为自动驾驶软件研发。
泰坦计划于2014年推出,但直到到了2019年才正式启动,这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新造车的黄金时期,苹果就这么与其失之交臂了。
2019年财报电话会上,库克在被问及苹果的造车计划时回应称,“我们喜欢做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但前提是这个市场足够大。”彼时,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均已经推出多款产品,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基本饱和。
但如果说苹果是侧重软件,走得路径类似谷歌旗下的无人驾驶公司Waymo,那么从数据来看,它可能不够努力:
经历一通折腾后,2020年,Apple Car重启招聘,一年发布了300多个职位,希望能填补泰坦计划的空缺。
同时,苹果也希望通过收购补救曾经错过的机会,2020年初,苹果尝试收购电动汽车公司Canoo,希望获得该公司的电动汽车平台,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那苹果与造车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呢?在整车厂侧,苹果与现代暂停合作,和日产商讨无果。在电池方面,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也拒绝做苹果的供应商,不愧是宁王。
综上所述,苹果在造车路上错过了太多:错过收购大大大大潜力股特斯拉,错过造车研发的市场最佳时间,错过和产业供应链的合作机遇。
但苹果完全放弃造车了吗?很难说,毕竟这几年来苹果从来没有晒过什么Apple Car的进展,可能在憋个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