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说,无人留意我们,我们被遗弃,孤立无援。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无法触及我们、将我们拖离无垠幽暗。”
在腾讯视频不久前推出的BBC纪录片《行星》的片头中,这段来自Muse乐队的歌The Void的歌词,以寓言般的诗意拉开了行星变迁史的序幕。
未来人类是否有机会移居火星?水星、金星和地球有什么样的隐秘生活?木星如何凭借其强大的引力场影响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命运?该片首创性地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模式,在追溯45亿年的星系历史后,将镜头对准太阳系行星的生命故事以及它们的未来命运,用5集故事讲述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
除了精彩的故事性叙事方式外,制作也是这部纪录片的精彩看点。为了让整个行星的历史变得鲜活,摄制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地球各处选择拍摄了一系列诡异奇特的具备外星地貌特征的地点,寻找最酷似每个独特星球的环境,最终由奥斯卡视觉特效奖获得者洛拉后期制作公司以实景拍摄画面为基础进行了特效制作,让每颗星球变得活灵活现。
值得一提的是,《行星》每集正片结束后还增加了幕后故事,其中有对科研人员的采访,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故事的细节和专业性,记录了亲历者的个人感受,也为宇宙里发生的故事增加了人情温度。
2010年,BBC推出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用5集的体量呈现宇宙4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中自然之力所造就的太阳系奇观,其品质在当时的同题材纪录片中树起标杆。而此次推出的《行星》可说是《太阳系的奇迹》的姊妹篇,继续沿用布莱恩考克斯出镜主持,制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也是《太阳系的奇迹》的导演之一。
“我需要弄明白:道德是什么?善恶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对待罪行?怎样探索出恶行的本源?这些是我寻求答案的第一步。然后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什么样的世界会产生这些问题?什么样的世界会允许这些事发生?什么是现代性?我们能够得到救赎吗?”
匈牙利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曾在谈及二战期间大屠杀对她日后从事研究的影响时如是说。当地时间7月19日,赫勒逝世,享年90岁。
赫勒一生致力于历史与道德哲学的研究。作为纳粹屠杀的幸存者,她穷其一生想要了解,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导致了这些惨剧的发生。这种道德的敏感性与她一生的学术研究和公共参与结合在了一起。正如她在早期作品《文艺复兴的人》中所说,生命和自由是她一生坚守的最高价值。
赫勒在哲学、伦理学、美学以及文化现代性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日常生活》《超越正义》《现代性理论》《永恒的喜剧》等作品,曾在1981年获得来辛奖、1995年获得阿伦特奖、2005年获得松宁奖、2010年获得歌德奖等。《日常生活》是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著。
赫勒一生热衷于公共事务。今年5月欧洲议会选举之前,法国总统马克龙还邀请赫勒和其他知名知识分子一起讨论欧洲的未来。2006年,赫勒首次到访中国,之后多次来华进行学术交流。
“香港书展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形式变化上,而应有更强的理念和深度,进一步开拓阅读视野,提升文化品位。”
每年7月的香港书展,像盛夏里一场文化嘉年华,过百万的客流屡见不鲜,如今已是第三十届。回望30年走过的足迹,香港出版人陈万雄如此坦言。
1990年,第一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当时有149家参展商,吸引20万人次参观。从当年仅售卖书籍到现在每年举办数百场文化活动,30年来香港书展已成为每年夏天例行的大众文化盛事。为纪念“而立之年”,本届书展特设“三十连绵书展情”专区,以3个十年为分界线,展出历届书展的珍贵照片、纪念品、书展印章等,与读者共同见证30载的书展点滴。
今年书展的年度主题是“科幻及推理文学”。在会展中心一层展厅,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及外国科幻作家的作品被重点推介,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和购买。(周天)